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”开始暴露风险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	,这家“小隆基	”开始暴露风险

作者 | 

田思

编辑 | 蒋波

继退出新疆戈恩斯后,弘元绿能(SH:603185)又退出一家硅料公司。

华夏能源网(公众号hxny3060)获悉,5月7日 ,弘元绿能发布公告称,拟将所持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内蒙古鑫元”)27.0737%的股权以12.45亿元的价格全部转让给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江苏中能”) 。本次交易完成后,弘元绿能将不再持有内蒙古鑫元股权。

弘元绿能是众多跨界光伏的企业中 ,难得的转型成功的企业,其硅片业务一度使“硅片双雄 ”感受到压力,近年又靠着“借鸡生蛋”的精明策略 ,抛出500亿的一体化激进扩张计划 ,在行业内被称为“小隆基”。

如今,行业洗牌已持续一年半,弘元绿能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战略收缩?面对寒意深重的光伏寒冬 ,弘元绿能能否顺利扛过去?

两次成功转型,杨建良晋身“无锡首富 ”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”开始暴露风险

弘元绿能原名上机数控 ,由无锡人杨建良和杭虹夫妻俩共同出资创办 。

杨建良其人一贯低调,公开言论寥寥。但观其履历,颇不寻常。杨建良1969年生人 ,大专学历,24岁就承包了无锡市雪浪制冷设备厂金工车间;1998年至2002年任无锡市良友机械厂厂长,2002年创立了无锡上机磨床有限公司 ,也就是上机数控的前身 。

上机数控原本主要生产精密机床,在2004年,面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光伏切片市场 ,迅速发布光伏晶硅磨面、滚圆专用机床等多款设备 ,由此切入光伏设备领域。到2018年,该业务营收占比已达九成,国内市占率达到45% ,公司也成为光伏切片机龙头。同年底,上机数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。

2019年,上机数控突然宣布在包头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5GW单晶硅拉晶生产项目 ,由此正式切入单晶硅生产领域,开启“高端装备”+“核心材料 ”的第二次业务转型 。

这一次赶上2020年光伏行业开始爆发,乘着行业东风 ,仅2020年-2021年1月份13个月间,上机数控就签下天合光能(SH:688599) 、通威股份(SH:600438)、阿特斯(SH:688472)、东方日升(SZ:300118)等行业龙头的数份单晶硅片和单晶方锭销售长单,合同总金额达316.75亿元。

华夏能源网注意到 ,到2021年,上机数控的单晶硅业务营收已飙至107.53亿元,营收占比超九成。公司净利润也从2019年的1.85亿猛增至2021年的17.11亿元 ,三年增长八倍 。

2022年 ,上机数控硅片全球出货量达到31.18GW,位列全球第三名,仅次于隆基和中环。上机数控的快速成长对双雄垄断局面构成了一定冲击 ,彼时,甚至有机构预测上机数控有望与隆基 、中环构成三足鼎立之势。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”开始暴露风险

受益于光伏业务的兴旺 ,上机数控股价飙升 。2021年一度达到179.72元/股(前复权)的历史最高点,对比2019年底5元左右的价格,涨了近36倍。公司总市值最高接近985亿元。杨建良也以470亿的身价 ,取代了海澜之家的周建平成为“无锡首富” 。

此时的杨建良,应该也是踌躇满志的。面对飞速增长的业绩和身家,数百亿长单以及硅片企业转型需求 ,他又开始筹划起了第三次转型。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”开始暴露风险

2021年,随着光伏市场的火热 ,硅片赛道开始变得异常拥挤起来 。

除了上机数控 ,京运通(SH:601908)、高景太阳能、双良节能(SH:600481)都加入争夺,各组件龙头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硅片产能。与此同时,硅料供应短缺引发价格暴涨 ,硅料在一年内涨了340%,在当年11月最高峰达到273元/kg。

硅料的供应不足,使得手握数百亿订单的上机数控颇感掣肘 。更大的难题是 ,在下游客户流失和同行挤占下,硅片企业单一模式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,杨建良决定杀向硅料领域 。

2021年春末夏初 ,上机数控先与协鑫旗下江苏中能联手创建了内蒙古鑫元,打造30万吨颗粒硅项目;紧接着又斥资5.55亿元取得戈恩斯部分股权。这两项投资前后相差仅一个月。

2022年,上机数控继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 ,由此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一体化扩张之路 。

华夏能源网统计发现,2022—2024年,上机数控推出了合计521亿元的一体化扩张计划 ,涉及15万吨工业硅 、10万吨多晶硅、40GW单晶硅拉晶、25GW单晶硅切片 、40GW N型电池片以及16GW光伏组件产能。此外 ,上机数控还参股徐州市国元能源有限公司实现对电站领域的布局。

“一体化使公司将从源头着手增强供应链整体可控性与可追溯性,实现资源整合,带来产业联动优势 ,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。 ”对于扩张计划,上机数控在2022年报中解释到。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”开始暴露风险

到2023年底 ,上机数控已投产高纯工业硅8万吨,多晶硅6万吨,硅片35GW ,电池19GW,组件21GW。新能源材料营收占比98%,公司也转型成为一家光伏产业链一体化企业 。

也是这一年 ,杨建良将公司名称由“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”改为“弘元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”(简称“弘元绿能”),以更好的体现其在绿色光伏领域的战略布局和主营业务定位。

然而,当其一体化产能刚刚投产 、正处爬坡之时 ,光伏行业的洗牌风暴已经降临 ,空前惨烈的价格战从组件、电池环节向上游硅片、多晶硅蔓延。行业洗牌刚开始,弘元绿能就亏损了5.78亿元,之后便深陷亏损泥潭 ,至今已连亏六个季度,合计亏损额33.37亿元 。

2024年,弘元绿能除了组件业务毛利率3.18%外 ,其他三大环节全部为负数,硅片为-6.06%,电池为-12.03% ,其他(或包括硅料)毛利率-15.29%。这导致其整个新能源材料板块毛利率为-8.88%。

但为了抢市场,亏钱也要卖 。2024年弘元绿能归母净利润亏损26.97亿元,对比其73.02亿元的营收 ,相当于每卖一块钱就要亏掉3—4毛钱 。

其实,弘元绿能也有高毛利业务——其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板块(光伏专用设备 、蓝宝石专用设备及通用磨床等),就是当初起家的主营业务 ,2024年毛利率高达33.57% ,只可惜该业务连年收缩,到2024年营收占比已不足1%。

受业绩亏损影响,弘元绿能股价自2021年登顶最高点后便一路下滑 ,2025年5月16日14.64元/股的收盘价计算,相比最高点跌掉了90%,总市值已不足100亿。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	,这家“小隆基”开始暴露风险

近6年股价走势图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	”开始暴露风险

弘元绿能退出内蒙古鑫元,各方颇感意外:这是与协鑫合作的颗粒硅项目 ,目前协鑫已将颗粒硅现金成本降至27.14元/kg,成本竞争力极大,一旦硅料市场反转就是只“下金蛋的鸡” 。此时退出 ,无异于将多年投入打了水漂。

但对于弘元绿能来说,重重危机下,恐怕是一天都等不及了。

首先 ,大肆一体化使弘元绿能得罪了大量下游客户 ,在行业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背景下,其硅片业务却连续两年出货大降——2023年单晶硅棒和硅片销售量分别下降91%和9%;2024年,单晶硅片销量又下滑30% 。

其次 ,一体化产能未能打开局面。2024年底面对行业限价、限产自律,弘元绿能颇为抵触,一度拒绝在自律公约上签字 ,公司CMO杜青甚至直接批评这种做法为“幼稚”。这背后,根本原因就是限价限产斩断了公司靠低价竞标抢市场的路子 。硅片阵地已大量丢失,如果电池、组件业务再发展不起来 ,弘元绿能的一体化目标将“泡汤 ”。

此外,经过持续六个季度的“失血”,弘元绿能现金流风险已开始暴露。

自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 ,弘元绿能已连续四个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,最惨时单季数额高达-11亿元 。叠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多季度为负,到2025年一季度末 ,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已降至14.58亿元 ,一年间缩水超六成。同期,短期负债却猛增至12,68亿元,加上一年内到期债务6.68亿元 ,两相比较已经出现近5亿元的现金缺口。

更可怕的是,此前弘元绿能500多亿的一体化扩张计划是以“借鸡生蛋”的方式实现的 。比如地方政府代建 、以项目融资到资本市场再融资等,弘元绿能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很少 。

这可以从弘元绿能的债务结构中一窥端倪:到2025年一季度末 ,弘元绿能流动负债155.86亿元,占到总负债的95%。流动负债的最大一笔,来源于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,131.08亿元。

纵观历年数据:2019年到2024年,弘元绿能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从7.86亿大幅攀升至147.14亿元,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占同期总资产比例也从28%攀升至50% 。各方猜测 ,这些债务应该是此前一体化扩张中的地方政府代建款、设备款以及来自资本市场的再融资。

股价跌去90%!500亿激进一体化后,这家“小隆基	”开始暴露风险

有媒体统计,自2018年底上市后5年多 ,弘元绿能先后通过IPO、可转债和定增 ,累计融资99.09亿元。

这或许也是为何在四大环节全部亏现金的2024年6月,弘元绿能仍然敢宣布55亿投建包头16GW电池片项目的原因 。

大量风险就这样被转嫁了出去。而如今,弘元绿能账上趴着的52亿元货币资金显然还远不够偿还流动负债的。

所以 ,弘元绿能紧急从内蒙古鑫元撤股,即使协鑫颗粒硅扭亏为盈近在眼前,它也等不及了——12.45亿元的回收资金 ,可以大解燃眉之急 。

“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回收资金,优化公司现金流,符合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 ”。弘元绿能表示。

弘元绿能的大规模一体化扩张 ,实现了公司规模和战略布局的提升,如果转型成功就是雄霸一方的诸侯 。但欠下的债总要还,好运气也不可能一直有 ,行业危机让其存在的巨大风险暴露无遗。

如今,弘元绿能最值得警惕还是财务危机。一旦暴雷,会导致整个企业瞬间崩塌 。但如果无力偿债 ,最终为之买单的将是地方政府和小股东们 。面对行业寒冬 ,弘元绿能需要再咬紧牙关熬一熬了,熬过去之后,辛苦攒下的一体化产能将发挥出效能 ,公司业绩完全有可能再度腾飞起来。